公告: 本站內所有河洛語文之字詞書寫皆以此為準

[語文學習]河洛語文之常用漢字詞彙收錄概觀

內文: 因內容略大 故開啟時間會稍加延遲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河洛語文之常用漢字詞彙收錄概觀-1-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河洛語文之常用漢字詞彙收錄概觀-1-2               河洛語文 之常用漢字詞彙收錄概觀-2-1    ...

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

[雜阿含經]名詞翻譯

原文: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
(漢語白話翻譯: 永吉20090422(Wed.) - 20200713(Mon.))
---
色-形相
受-感覺
想-回憶
行-[色受想行識]算計; [梵行]觀念思考, 言行舉止; [十二因緣]不得宜的思惟方式
識-印象, 分辨能力; [十二因緣]該構造應有的功能
愛-眷戀
貪-貪婪/不得宜的追求/佔有的慾望
恚-怨怒
嗔-憤怒
癡-愚昧

 
觸-[十二因緣]引發; [觸外入處]材質質地
生-出生
苦-苦/煩苦/煩惱
空-終究不是實有
陰-["雜阿含經"第五五篇]泛指"色受想行識"於所有時空, 性質, 外觀與評價的變化狀態, 分別是色陰, 受陰, 想陰, 行陰, 識陰
漏-會引起煩苦的狀態
取-[十二因緣]不得宜的追求
欲-希冀
厭-排斥
喜-歡欣
樂-愉悅
有-[十二因緣]出現不得宜的影響
盡-結束
斷-中止
離-擺脫/分隔
捨-放棄/割捨
越-度過
集-聚合
滅-消失/消除
異-一/其他
界-領域範圍
因-元素
緣-交互作用
果-所得結果
根-習性
偈-一種濃縮意義精要的唱誦詞句
身-[身口意]舉止; [識身]能蘊藏印象的生命體; [六根]體感
口-言行
意-思緒
心-意念
觀-看法
知-觀念
見-看法/見解
覺-得以發現發明定-讓身心保持清淨, 沒有困擾境界的作為
法-規則
律-應當執行的行為戒-不該執行的行為
善-得宜
智-智慧
慧-智慧
梵-清淨
正-正確
入-[十二因緣]在...其內形成

無明-愚癡/愚昧
有見-即"常見"; 錯誤的觀念之一, 認為世間存有獨立存在且永恆不變的個體
無見-即"斷見"; 錯誤的觀念之一, 認為世間的變化不是因緣前後相續的關係
身見-錯誤的觀念之一, 認為我身是確實存有, 而忽略不計其因緣和合的真理
邊見-錯誤的觀念之一, 指的是"常見"與"斷見"
邪見-錯誤的觀念之一, 泛指邪而不正的見解, 如否定因果關係, 壞諸善事, 興諸惡事
受陰-["雜阿含經"第五五篇]"五受陰"; 對某些會引起煩苦狀態的色陰, 受陰, 想陰, 行陰, 識陰有了不得宜的追求, 和貪嗔癡的觀念思考與言行舉止
放逸-放縱懈怠
我慢-固執己見
諸數-各種不得宜的影響
厭離-排斥且與之分隔
非我-自身不能單獨存在 為因緣和合而成之意
無常-變化又不恆定
......而住-保持在......之中
邊際-達到最終盡頭下意-誠心恭謙
思惟-辨別判斷
直見-專一看法崇向-崇高的志向目標
依止-皈依/投靠
真實-真正實際
如實-以真正實際的角度
解脫-自在/自由自在, 不受困擾羈絆
自證-自己親身實踐
平等-彼此條件一致
道跡-得宜的方法與反應
寂靜-沒有煩苦
涅槃-沒有煩苦

見取見-錯誤的觀念之一, 以"身見", "邊見"與"邪見"作為其觀念思惟與言行舉止的根據
五受陰-即"色受想行識"
隨順覺-從...的角度來判別思考/領略體悟
從禪覺-結束禪定
非我所-不能構成任何其他單獨存在的條件, 又因自身不能單獨存在, 故亦不能行使自主作為, 只得隨順因緣而變化; 換言之, 世間所存在的一切, 不論是個體自身(我), 或其所得所為(我所)皆是因緣和合, 故稱為"非我/ 無我"(因緣和合的個體自身), 和"非我所/ 無我所"(因緣和合的個體自身其所得所為)
不異我-彼此本質一致
不相在-不會永遠以當下的型態存在
無間等-完全瞭解/看穿/洞察
良福田/福田-能增加良好幸福回報的作為現世樂-指當下開始修習佛法後, 所得到沒有煩苦的生活
師子吼-獅子吼; 比喻所說之言論其義正嚴詞的程度, 如同獅子威猛震攝的吼聲
內入處-位於體內且能影響我們的來源
外入處-位於體外且能影響我們的來源

五戒禁取-錯誤的觀念之一, 受持或執行不得宜/不正確/不清淨的戒律或儀式
邪盛大會-泛指非契合佛法的聚會
天魔波旬-散播宣揚不得宜觀念思考, 言行舉止的生物, 並對具有不得宜觀念思考, 言行舉止的生物產生影響.
半梵行者-具有一半梵行程度的人
得比丘分-擁有"比丘"的身份
四如意足-又名"四神足", 四項可幫助眾生如願滿足地清淨身心, 消除苦惱, 中止憂悲的方法;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, 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, 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,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
可見有對-肉眼可以看見其功能運作的變化, 有直接與之互動的對象
不廣分別-不一一細分地概括來說

不可見有對-肉眼看不見其功能運作的變化, 有直接與之互動的對象
不可見無對-肉眼看不見其功能運作的變化, 無直接與之互動的對象

定斷行成就如意足-專一不亂, 中止苦惱, 有所成就, 如願滿足
精進.方便.籌量-積極運作規劃
法根.法眼.法依-知法得法的正確可靠來源
歸佛.歸法.歸比丘僧-要向佛陀/正法/出家眾親近與學習
不可喜.不可愛.不可念-不為人們所歡迎/眷戀/希冀
可意。不可意。可意不可意-喜歡/不喜歡/無關喜愛的感覺
不復與語。不復教授。不復教誡-不再與之交談, 不再與之教育, 不再與之勸誡
示教利喜-區分困擾與自在的作為, 指導擺脫困擾與得到自在的作為, 用"開導"以增加學習信心的作為, 用"鼓勵"以增加學習信心的作為
麤摶食。細觸食。意思食。識食-["雜阿含經"第三七三篇]不得以而犧牲所愛後的痛苦感受, 動輒則咎的痛苦感受, 不知趨吉避凶後的痛苦感受,因犯錯而遭受懲罰報復的痛苦感受
佛不壞淨。法不壞淨。僧不壞淨。聖戒成就-佛的教誨, 法的利益, 僧的增進, 戒的安穩, 皆是種經得起驗證的正確清淨行為
我生已盡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作。自知不受後有-不再會引發困擾, 染著習氣的過去就此消除, 取而代之者是清淨得宜的觀念思考與言行舉止, 從此, 個人的生活再也不會存有不得宜的表現
五見-又名五惡見, 一身見, 二邊見, 三邪見, 四見取見, 五戒禁取
依離.依無欲.依出要.依滅.向於捨-憑藉著分隔不得宜苦惱的方式, 憑藉著沒有不得宜的希冀, 憑藉著擺脫不得宜苦惱的方式, 憑藉著消除不得宜苦惱的方式, 朝著放下不得宜苦惱的目標
異信.異欲.異聞.異行思惟.異見審諦忍-其他的信仰, 其他的希冀, 其他的傳說, 其他的思考, 其他的觀念
無餘.斷捨.吐盡.離欲.滅.息沒-不再產生/中止且放棄/不復存在/分隔希冀/消除/停止延續
眼觸入處。耳.鼻.舌.身.意觸入處-內在存有不得宜印象, 透過感官途徑與外在形相起交互作用者
擇法覺分。精進.喜.猗.念.定.捨覺分-"七覺分/七覺支"; 對方法能有正確的選擇, 正確的努力, 正確的快樂, 正確的身心輕鬆安穩, 為正確的思緒, 正確地讓身心保持清淨, 沒有困擾的境界, 正確地放棄一切困擾與煩苦
正見.正志.正語.正業.正命.正方便.正念.正定-"八聖道/八正道"; 正確的看法, 正確的目標, 正確的言論, 正確的行為, 正確的生活, 正確的思考, 正確的境界, 正確的努力
生苦.老苦.病苦.死苦.恩愛別苦.怨憎會苦.所欲不得苦。五受陰苦--"八苦"; 因'出生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衰老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疾病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消逝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離開喜歡的對象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遇上怨恨的對象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所求不得'所引起的煩苦, 因'色受想行識'所引起的煩苦
十二因緣-解釋人生煩苦產生到消失之輪迴流轉的十二段過程; 即"無明緣行, 行緣識, 識緣名色, 名色緣六入, 六入緣觸, 觸緣受, 受緣愛, 愛緣取, 取緣有, 有緣生, 生緣老死"(在不明白世間一切事物本質與現象的狀態下, 開始了不得宜的思惟方式, 跟著產生不得宜的印象, 內心對世間一切事物有了不得宜的區分, 當六種感官途徑在面對世間一切事物時, 透過其作用引發不得宜的感覺, 因此產生了不得宜的眷戀, 於是產生不得宜的追求, 接著就出現不得宜的影響, 因而生起煩苦/隨著煩苦起伏不安, 直到煩苦的負面影響逐漸減輕或消除.)


(增加中......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