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
(漢語白話翻譯: 永吉20090424(Fri.))
---
如是我聞。 一時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(誠如我阿難所知, 有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.)
爾時。世尊告諸比丘。色無常。無常即苦。苦即非我。非我者亦非我所。如是觀者。名真實正觀。如是受.想.行.識無常。無常即苦。苦即非我。非我者亦非我所。如是觀者。名真實觀。
(此時, 佛陀對諸比丘說:"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為變化又不恆定, 那種變化又不恆定的本質是苦, 那種苦並非是獨立存在, 也不能構成任何其他單獨存在的條件, 能有這樣的觀念就是正確的觀念;
同理, 感覺, 回憶, 算計與印象的本質為變化又不恆定, 那種變化又不恆定的本質是苦, 那種苦並非是獨立存在, 也不能構成任何其他單獨存在的條件, 能有這樣的觀念就是正確的觀念.)
聖弟子。如是觀者。厭於色。厭受.想.行.識。厭故不樂。不樂故得解脫。解脫者真實智生。我生已盡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作。自知不受後有。
(弟子們, 具有這樣的正確觀念後, 要對世間一切事物, 感覺, 回憶, 算計與印象產生排斥分隔的態度, 因為能對之排斥分隔, 就不會再對之生有不得宜的快樂, 因為沒有了不得宜的快樂就能自在, 當到達這具有正確智慧的自在境界後, 從此不再會引發困擾, 染著習氣的過去就此消除, 取而代之者是清淨得宜的觀念思考與言行舉止, 從此, 個人的生活再也不會存有不得宜的表現.)
時。諸比丘聞佛所說。歡喜奉行。
(當諸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此經後, 歡喜奉行.)
P.S. 關於"非我"與"非我所"的白話解釋, 即世間所存在的一切, 不論是個體自身(我), 或其所得所為(我所)皆是因緣和合, 故稱為"非我/ 無我"(因緣和合的個體自身), 和"非我所/ 無我所"(因緣和合的個體自身其所得所為)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